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CHINESE BLOG
Iris Ping Huang
11/15/2024


本文发表于Iris Ping Huang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Tk1NzQ5NQ==&mid=2247484456&idx=1&sn=75a310fc19f91e4e569bec530cba19f7&chksm=fabbd7b0cdcc5ea630e0418f86e1060364b631be4a8f95818bb7e6470180320c8c185ea9a7c5&token=1601550644&lang=zh_CN#rd
来到十月的尾巴!在过去的一个月,世界似乎既坚实又充满流动性,坚实的外部建筑是现实的一个层面,而现象背后运作的意识形态和思维范式则是另一个层面。我们所想象所思考所言语所行动所选择都有它的影响力,也同时被各种作用力影响着。
这让我想到,疗愈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能友善地去看见内在世界的不同部分,以及这些不同部分所持有的记忆和故事,感受,以及反应模式。这就像是潜水,从一个固化的层面来到一个流动的层面,找到一种更深刻更本质的叙述视角来理解当下的一切,我很喜欢这个过程,不仅是用于个人反思,还能用于和他人一起进入到内在的心理疗愈。
在我个人的经验里,有一个很深入的安全模式大概是是参照例子、习得标准、成为标准、得到肯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比较和竞争的方式来给予反馈"是否达到标准",这个模式背后的动力是奖励机制,即为满足外部要求之后所得到的肯定。
这个模式会导致的体验是,大脑习惯性通过比较和判断不断监控外部环境是否有威胁,如果有,会产生一种评判的声音,和“不够”的感觉,成为我们体验之中的一部分。评判也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之一,在意识的层面,我们可以说自己不评判,但是无意识的层面,例如在梦境中,我们也许还能观察到自己评判的声音,它在接触所缘的一瞬间即产生。
这些模式,可以显现在过去、现在、未来任何的场景和任何的关系里。
这里并不是要去评判“评判”本身,而是尝试去更诚恳地看到它是形塑自身经验和选择的力量之一,去诚恳地看到它作为底层逻辑之一运作时所显现的形态,并做一个深度的清理、疗愈和转化。当尝试放下以“习得标准-成为标准”或是“比较-竞争”作为底层支配逻辑的这部分,创造空间尝试从心出发去做,在内外更趋向于知行合一,如此,在表面的世界里仍会有“标准”,“比较”和“竞争”,但是底层逻辑已经改了,和这些现象的关系也改了。
从依照外部标准来运作,到放开自由生长的过程,并不是跳跃的——即从一点跳到另一点,也不是以完美的状态呈现,它来自于生活中点点滴滴地有意识的看见和选择,譬如每一次在遇到特定触发情景时,有意识地体会自己的感受,背后包含的习惯性模式,然后有意识地去转化不一样的视角、选择和行动,都会逐渐帮助我们建立新的运作模式,这过程就像是锻炼肌肉,这是一个循环而非线性的过程,需要对自己的耐心以及无条件地接纳和自爱,需要时间和空间,需要适时停下来整合,也需要适时有力量去做出不一样的行动,就像是植物的生长过程。
现在的北半球,正处在秋冬转换之交,树叶变红、变橙、变黄、变棕,树干从树叶中吸收它所需要的营养后,输送到它的根系储存,然后褪掉所有的叶子,准备进入到一种冬眠的状态,度过这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虽然外表看上去光秃秃的,然而在地底下,在黑暗的土壤中,树根以一种最小耗能的方式继续延续着生命,休息、酝酿着来年的新生。
这些给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价值的,特别是在一个转化的时空中,就像是冬天之于树木。虽然光秃秃的树,看上去还是光秃秃的树,但经过冬天休整的根部细胞,到来年已经焕然一新,有了质的变化,有能力孕育新的可能性,孕育新的树叶、花,果实。
过去的一个月,我就在这样的一个时空之内,很感谢爱丁堡给予的生长空间,我感知和抱持着自己内在的各种可能,然后小心翼翼地慢慢滋养和发展它,我看到各种可能性所处的不同周期,那种「想马上去到哪里」的需要消失了,就像园丁能做的只是定时地浇水灌溉植物,而植物自会在适时长成它本有的样子。
十月初我去了皮特洛赫里(Pitlochry)参加Veda Austin的新书「The Living Language of Water」《水的生命语言》的巡回演讲。这件事起源于这样一个想法,有一天早上躺在床上,我思考,“如果能具身地认识到水是有意识的,它会如何改变我的世界呢?”带着这样的好奇,活动这天,我五点多就从爱丁堡出发搭火车去Pitlochry。从地图上来看,Pitlochry是处于苏格兰心脏附近的位置,距离苏格兰高地首府因弗内斯(Inverness)很近。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在初秋的早晨聚到这样一个苏格兰高地小镇,紧靠塔姆尔河(river tummel),聆听和分享关于水的生命语言,这本身既难得又奇妙。我遇到了一对声音疗愈艺术家夫妇,并被他们纳入成为工作人员一起布置现场,后来我又遇到了一位草药师,还有水晶钵艺术家......很多人其实都是第一次见面,然而如果从一个外人的眼光来看,他大概会以为这群人老早就认识。Veda见到我时也径直地给我一个大大的温暖的拥抱,就好像我们之前认识一样,她给予我的这种无条件地接纳,让当时还觉得有点距离感的我,一下子就打开了心,那种第一次见到他人时通常会有的自我介绍对话里所包含的预设或是标签通通都变成累赘,只剩下一个心与心的连接的空间,一个拥抱,一个微笑足矣。
在参加Veda的演讲过程中,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位置,我们不需要成为一样的,我们都可以在世界的不同层面里工作,有的人可能是做更加抽象的、思维和灵性层面的工作,有的人可能做处在逻辑层面的工作,有的人可能做更加现实层面的工作,然而,每一个位置和层面都有它的价值,我们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的独特性,不需要去成为其他人,就像铜锣颂钵艺术家借助声音和振动带给我疗愈的体验, 草药师精通各种植物的特性,而我也会有自己的位置。我们可以去完全地认领我们如何被文化、宗教、社会、家庭、环境所形塑而不被其所定义,并让这些习得成为独特性的养分。而处在那个点的我,正在感受自己能做的PhD研究的切入点以及它所带来的不同可能性。
水的魔法就是,它可以解构然后再进行重构,这也是对我正在经历的过程的一种隐喻,解构,创造空间,以及重新建构。
Veda对水的研究向我展示了当她的研究从一个纯粹的地方出发,经过蜿蜒曲折的探索并展示出来时,它是发光的,具有吸引力的,同时,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她和水之间的关系不是主客体的存在,而是共同创造的关系。最后,水以艺术性的视觉语言来表达,如同之前在罗斯林教堂(Rosslyn Chapel)里的感受一样,这些隐喻和符号是一个处在不同维度的语言,它的效用却是直指人心的,我看到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即我也可以选择有力量的适合我的语言来表达和传递研究。
参考资料在文章末尾,这里想分享Veda在一次访谈中所表达的对水的认识:
"水是意识,它帮助我们回忆和重拾古老的智慧。它可以帮助我们愈合,成为我们应该成为的人。当我们越来越注视它,散发出它所蕴含的能量,保持正确的关系时,我们就会影响周围的形态场,并影响集体意识,从而帮助愈合这个世界。"
"尊重、谦逊,我经常被提醒要保持谦逊和有点儿孩子气,这是一件如此有趣的事情。水教会你关于边界和爱,关于同情心和关怀。"
"水在观察着我们,从未带有任何评判,始终在那里支持我们。它洞察我们的潜力,随时准备在我们选择成长的时刻帮助我们实现那些潜力。"
—Heather & Veda, Water, Water Crystallography and Consciousness
同样的,我也在马瑟尔堡(musselburgh)和Mark老师进行了一次有关于正念的对谈,非常地简单,只是因为一个想法的共振,我们认为可以把正念从个人疗愈扩展到改变外部的环境,让环境的建构本身变得更加地具有疗愈性和对人发展的支持性,在领英上连接后发现竟然实际距离很近,于是便开启了新的交流,对话仍在继续。
这些经验、交流和共振都变成根系成长的养分,并持续产生着新的涟漪。
我继续在不同的哲学思维范式(paradigms)的世界中遨游,看这些看似坚实的事物背后的是用什么样的存在论(ontology), 认识论(epistemology)以及价值论(axiology)来构建的。这样的思维练习有点让我想起藏传佛教里的辩经,一种心的训练。一个清晰的心,既能身处于某个范式中,也能够看到这些范式所处的背景,形成来源以及两面性(优势和局限)。适用于一个情境的范式并不一定很好运用于其他情境。这些范式也像是树的种子,它就像是处在潜意识层面运作的,会决定树的外部长什么样子,什么颜色,也会决定事物未来的发展走向,就像是那句古老埃及谚语所说的一样,“As within, so without" (如其在內,如其在外)。一颗清晰的心也是处在中道的心,可以纯粹去创造的心。
在抽象思维的世界之外的现实世界,时常,有一种倾向性是会期待结出果实的时刻,好像在那一刻,我们会得到认可,得到一切。我有意识地想要在当下的旅程里带入一种享受过程生命态度,就像树会经历春夏秋冬的周期一样,春天蓬勃新生,夏天开花结出果实,秋天收获,枝头退去沉甸甸的果实,然后再退去树叶,冬天休息和酝酿新的循环。我们如何能在每种过程中都完全地和过程的一切在一起,不评判哪个过程优于哪个过程,从而更平衡稳定地处在当下呢?我们如何能信任和尊重每件事都是过程的一部分,并且在遇到限制的情况下,接受限制的同时仍然能够不轻易舍弃核心价值,并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去滋养和扩展它呢?这对我而言有种逆流而上的感觉,这也意味着保持耐心,对“不完美”保持着友善和对任一状态的自己保持无条件慈悲,并知道它是过程的一部分。还有,我们如何能进而欣赏过程中的每种美,甚至是玩耍起来呢?
今天是十月三十一日万圣节,在墨西哥是亡灵节,在印度是排灯节,这是一个和死亡、重生、灵魂有关的节日。而在我所身处的爱丁堡,也在庆祝着夏末节(Samhain Festival),一种古老的凯尔特人传统,它意味着丰收季节的结束和冬季的开始,这是一个转换的时点,人们会通过火的典礼,反思过去,释放和清理掉旧有不再适用的模式,并且设定意图迎接新的能量。
这让我想到在佛法中,也有死随念的修行方式。在无着比丘《念住:禅修指南》第五章对死随念这一方法的描述中写道,
“训练死亡的艺术,同时也就是训练活着的艺术。
死随念不但帮助我们为死亡做好准备,也是一种让我们可以全然活着的方式。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都不免一死,这让当下是我们唯一可以活着的时刻,变得无庸置疑地清晰。透过面对自己死亡的阴影,而不是逃避它,这样我们的生命逐渐变得完整。让死亡成为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实也是一种疗愈的过程。死亡与生命是密不可分的;若是忽略死亡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全然地活着。
意识到自己会死亡,也会鼓励我们全心全意地和遇到的人相处。谁知道什么时候,我自己或是我所遇到的人就会死去。所以,就让我最充分地利用当下这一时刻,全心全意地关注每一位我所遇到的人,竭尽所能地以最真诚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就算死亡随即把我们分开,也不会留下任何遗憾。把该说的话都说尽,没有什么还需要再沟通的。把该解决的事情都解决掉,没有再进一步澄清的必要。最重要的是,没有什么事情是我还希望去原谅或道歉的。
死随念让我们看清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面对自己必死的事实,我们应当如何生活才能死而无憾呢?......
这样省思,我们就愈来愈能够学会如何放下对所拥有的事物的执着,因为了解到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永远拥有这些东西。我们也就准备好了去原谅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也愿意很快地向所有我们伤害过的人道歉。我们学会放下想要操控或强迫他人如己所愿的倾向。
如果我现在就死了,他们反正也会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所以我干脆就敞开心胸地支持他们、指导他们,不要试着强迫他们照我的方式去做事,或是需要依赖我。以这样的方式省思,可以减轻我们对自己在社交圈中的角色、工作、地位的执着。凡事只要尽力就好,不需要过度在意结果。并且明确地知道,即使有一天我们不在了,其他的人还是会继续走下去。我们对事务的轻重缓急会变得清楚。
在我离开前,我真正想要完成的是什么?对我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生命最大的二元论即为生死,生命本身是脆弱的,面对浩瀚的宇宙,地球是一个蓝色的小点,我的存在是这蓝色小点中的一个小小小小点。如果放下了对死亡的恐惧,它又会如何改变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呢?
最后,想分享一首来自爱尔兰诗人的John O’Donohue的诗歌「A Morning Offering」。
A Morning Offering
by John O'Donohue
I bless the night that nourished my heart
To set the ghosts of longing free
Into the flow and figure of dream
That went to harvest from the dark
Bread for the hunger no one sees.
All that is eternal in me
Welcomes the wonder of this day,
The field of brightness it creates
Offering time for each thing
To arise and illuminate.
I place on the altar of dawn:
The quiet loyalty of breath,
The tent of thought where I shelter,
Waves of desire I am shore to
And all beauty drawn to the eye.
May my mind come alive today
To the invisible geography
That invites me to new frontiers,
To break the dead shell of yesterdays,
To risk being disturbed and changed.
May I have the courage today
To live the life that I would love,
To postpone my dream no longer
But do at last what I came here for
And waste my heart on fear no more.
"愿我今天拥有勇气
去过我渴望的生活,
不再拖延我的梦想,
而是最终去实现我来到这里的使命,
不再让恐惧消耗我的心
— End —
下面分享参考资料:
Veda Austin Official Site: https://www.vedaaustin.com/
Heather Endsworth和Veda Austin的访谈「Water, Water Crystallography, Consciousness」
无着比丘《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https://www.buddhismuskunde.uni-hamburg.de/pdf/5-personen/analayo/direct-path.pdf
西藏生死书
TedTalk "Dying to be me" by Anita Moorjani
Samhain Festival 夏末节: https://www.newgrange.com/samhain.htm







